您当前的位置: 图片新闻

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力学领域学术成果报告会在京举行

  • 发布日期:2020-09-28
  • 浏览次数:41287

 

学术名家齐聚一堂  

百家争鸣创力学先锋

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力学学术成果报告会在京举行

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力学学术成果报告会于2020年9月27日在北京工业大召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田文、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院士、北京力学会理事长庄茁教授参加会议开幕式并做讲话。报告会由北京力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李喜德教授主持。上午4个主会场报告,分别是北京工业大学叶红玲教授《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的ICM方法及研究进展》、中科院力学所王一伟研究员《跨介质高速水动力学与流固耦合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屈秋林副教授《运输飞机污染跑道滑跑溅水和水上迫降力学性能研究》、清华大学赵治华副教授《拦阻索冲击的多体动力学仿真研究》。报告会线下有150余名力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学术报告会,线上最高同时参与听众达4.9万人。
值此2020年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期间,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力学学术成果报告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力学会、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期刊学会承办。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新媒体中心传播。本场报告会邀请到专家有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姚振汉教授、王天舒教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权晓波研究员、航空工业科技委研究院航空研究院顾问崔德刚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岳宝增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戈新生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海枫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教授。下午分会场固体力学报告人有:清华大学庄茁教授、张一慧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教授。工程力学报告人有:北京工业大学刘赵淼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成教授、清华大学陆新征教授、武汉大学季斌教授。动力学与控制报告人有北京理工大学田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振副教授、于洋副教授。流体力学报告人有北京理工大学刘青泉教授、北京大学朱一丁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葛铭纬副教授、中国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徐国武副研究员 
本次力学报告会的学术成果评选标准是国内首创,是北京力学会依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从2014-2019年100多种期刊的力学论文中依据科学的定量遴选标准选出的23个学术成果。北京力学会庄茁理事长介绍到:依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遴选原则:1)不只使用SCI一个数据源,而是综合使用多个数据源,包括: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期刊索引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2)忽略SCI的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而是考察每一篇施引论文的份量;3)剔除因科研不端而被撤稿的论文;4)不再单纯依靠被引排名,而是以定量遴选为线索,借助学术同行评价(北京力学会完成)做出最终结论。从100余种力学相关期刊近5年北京地区的7349篇论文中,其中通讯或一作有6079篇,依据以上原则遴选出600余篇(约10%),交给北京力学会。北京力学会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及工程力学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组织各专业小组评审专家对600多篇论文分类筛选认领、推荐选出23篇论文。其中北京力学会自荐4篇,中科院数据库推荐19篇。
本次力学学术报告会邀请18个力学学术成果报告,展示力学学科中的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力学等领域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1.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张一慧教授的《非常规网状软材料力学》论文发展了先进合成材料,能够模仿非矿物软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广泛的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采用马蹄形微结构构成了多尺度的点阵材料,这类仿生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人体皮肤的非线性J-形应力-应变曲线。这种J-形应力-应变曲线与材料微结构几何的关系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应用有限变形本构,建立了这类多尺度点阵材料的理论模型,预测的周期性点阵材料的平衡和变形行为,与有限元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利用发展的理论模型可以优化设计人体皮肤理想的应力-应变曲线。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屈秋林副教授的《运输飞机污染跑道滑跑溅水和水上迫降力学性能研究》论文发展了使用整体动网格方法模拟飞机水上迫降问题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动网格、变形网格,避免了网格畸变、提高了自由水面的捕捉精度。在国际标模NACA TN 2929迫降实验的模拟中,整体动网格的精度明显优于空客公司使用的DITCH程序和Comet程序。本文提出的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ARJ21MA700Y-20水上迫降性能评估,为其通过适航审定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洋副教授《小行星阿波菲斯2029年近地交会过程中表面效应的数值预报》论文研究了小行星 Apophis 表面风化层脱落效应,解释了Q类小行星的光谱异常现象。该论文被美国《Science》杂志网站新闻版作了专题报道,并得到了国际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4.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杜特专研究员《航行体水下发射流固耦合效应分析》论文采用松耦合的方法,以流体求解器为主体,将自编的固体结构程序接入流体求解器中,在每个时间步长内分别对流体动力学方程和固体结构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通过流固界面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耦合计算。研究对于解决水下高速航行体结构载荷机理以及强度设计等关键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田文对北京力学会、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期刊学会等学会承办“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系列报告会”表示感谢。学术交流是拓展学术研究,启迪科学思想,引发创新思维,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形式。市科协改革实施以来将经理学术理念注入学术交流的问题,坚持满足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发展需求,精心组织,积极谋划,努力搭建学术交流源头活水与创新发展鲜花果实之间的桥梁。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以各学会为主体,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北京地区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各学科范围最广、参与科技工作者人数最多的综合性开放式交流活动。我们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间拉近科技工作着的距离,是科协工作本质要求。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追求学术进步,强化力度提升,优秀的学术活动是科技创新的生命之水。要办好学术交流,首先导向为基础,内容是交流的基础,围绕优质学术内容的产生,我们坚持前沿性和高端化,秉持客观性和共性,以国际通用的论文影响与评价结构,同行协助评议为参照,通过定性加定量的多维度遴选方式,如庄茁理事长所说,使得学术成果一经产生就直击热点前沿,广受关注认可。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基本共识,为后续交流提供坚实的内容基础。
其次,交互式的交流形式有助于真正更好的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学术交流作为学术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机制的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创新文化的培育成效。实践证明,双向思想交流的是最有效的。论文报告会台上有报告,台下有交流,场内有互动,云端有分享,跨学科领域、多角度的思考,科研工作者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方面启发,潜移默化激发创新灵感,持续不断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推进科技创新。
第三,全国交流必须精准契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真实的成长需求。在今天的会议之前,能源技术、肿瘤两个领域举办了三场专场报告会,新华社客户端、科技日报等即时转载,点击量超过两百万,现场报告会的线上累计点击率超过七百万次。其中首场报告会在铁道大会,8月29日那场,同步在线观看十三点八万,网友不断在云端的点赞、留言:精彩、感动、受益匪浅。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热情充分肯定给了我们莫大鼓舞。创新交流方式,聚焦交流内容,提升交流品质的改革努力,顺应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长需求,焕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合作的热情,也让社会公众看到了学术交流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第四,学术交流的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报告会让优质学术成果以交流方式走入公众视野,引发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关注,为后续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在报告会之后,我们市科协会积极组织跨学科交流,促进创新思想并发,更多地走进三城地区,努力把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依托科协组织优势推进学术成果向科普和决策咨询的转换,助力更多科技工作者的成才成长。作为学术月标志性高端品牌活动,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系列报告会2019年启动第一次开展,从四个学科领域进入四个单位,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举办首场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同志的充分肯定。今年,我们已在近五年在国内外期刊上70.1万篇论文工作为基础,在十四个领域选出百余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将举办二十场系列报告会。今天这场报告会就是其中的二十分之一,部分报告会将与企业紧密相关,走进三城地区,一部分报告会将与前沿科研成果紧密契合,走进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今年的报告会走进高校,这是第一场跟老师、同学们进行现场交流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北京力学会和北京工业大学与我们一起合作,共话力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学术成果,这也是市科协践行经理学术理念,创新交流形式,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学科发展,提升学术交流品质的一次生动实践。
九月十一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通过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鼓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这既是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指明了方向,也对北京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值北京工业大学60周年之际,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指出非常高兴能在这个时机举办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力学领域学术成果报告会。今天北京力学领域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北工大论道力学发展,是北京工业大学力学领域师生学术交流的好机会,希望北工大师生把握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时机。
今天的报告会线下和线上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互相配合使报告会的传播互动效果好。报告会小会场大传播的传播方式既调动了报告人的现场积极性,又照顾到线上其他力学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需求。本场报告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以期惠及更多力学科技工作者,全天报告会总计49余万人次线上观看直播并参与互动交流。
 

 

 

 

 

 

 

 

 

 

 

 

 

 

 

 

 

 

 

 

 

 

 

 

 

 

 

 

 

                                                                                                             

 

 

 

 
版权所有  2011  北京力学会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IE5.5或者更高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