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委员会

2014年北京力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与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会议暨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 发布日期:2014-12-03
  • 浏览次数:1382

 

 

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力学会承办的北京力学会固体力学与青年工作联合会议20141129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B座举行。这次报告会以推动和促进青年力学工作者尽快融入科研团体环境、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加强会员联络、丰富学会活动内容和形式为目的,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北京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位中青年专家担任主讲,近50人参会。会议由北京力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赵丽滨教授主持。首先,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教授向会议致开幕辞。会议报告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由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力学所陈少华研究员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郭早阳教授做了题为《颗粒增强超弹性复合材料的本构建模》的报告。关于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通过数值均匀化方法发现,基体材料和增强颗粒都是不可压缩 neo-Hookean 材料的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质可以用neo-Hookean模型描述,而小变形情况下的经典广义自洽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其有效剪切模量。

 

第二位报告人,中科院力学所龙丽平副研究员做了题为《防热承力结构的热应力边界效应机理研究》的报告。针对超声速飞行器防热承力的舱段结构,分析了防热层、金属层在热环境下各自的边界受力,找到了舱段热应力边界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验证,并提出了缓解边界热效应的方法,为热结构设计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三位报告人,北京大学的李法新特聘研究员做了题为《基于压电悬臂梁接触共振的弹性成像无损检测方法和系统》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他的课题组最近在弹性成像和无损检测方面的进展,他们在AFM基础上独立开发出快速纳米模量成像系统-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AFAM,并原创性提出了基于压电悬臂梁接触共振的弹性成像和无损检测系统。

 

略事休息后,下半部分报告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刘彬教授主持。

 

第四位报告人,北京交通大学的柯燎亮副教授做了题为《功能梯度材料热弹性接触及失稳分析》的报告,介绍了他的课题组在功能梯度材料热弹性接触力学及失稳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显示,调整功能梯度材料的梯度指数和梯度变化的函数形式都可改变表面接触应力和表面温度的分布,从而抑制表面热弹性接触损伤和改善热弹性接触稳定性。

 

第五位报告人,中科院力学所的彭志龙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一类爬行生物微观黏附机制的仿生研究》的报告。近年来,自然界中一类爬行生物的超强粘附行为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关注,受此启发,彭志龙助理研究员所在课题组以仿生为研究手段,在表/界面粘附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壁虎微观粘附及可逆粘附机制的主要因素,包括粘附纤维尺寸特征,基底表面性质,环境湿度及材料粘弹性性质等。该研究为先进超强粘附材料及微型爬壁机器人粘附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亦为微/纳机电系统粘附失效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第六位报告人,清华大学的柳占立副教授做了题为《水力压裂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报告。水力压裂是非常规油气开采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报告结合中石油勘探院廊坊分院的大物模实验进行了水力压裂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一方面基于断裂力学和扩展有限元方法发展了水力压裂模拟程序,对大物模和水平井压裂进行初步模拟研究;另一方面基于损伤力学发展流固耦合方法对岩石的各向异性及非均质性对压裂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每个报告之后都组织了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提问和解答,报告人既是在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在接受同行们的检验。中场休息和报告结束后,与会同仁进行了自由讨论,交流成长经验、探讨合作发展。会议在加强会员团结、促进学术交流和繁荣的气氛中圆满结束,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为下次举办此类活动积累了成功经验。

 

 

                                                                                  北京力学会

                                                                                 2014年11月30日

 

版权所有  2011  北京力学会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IE5.5或者更高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系统)